Quantcast
Channel: 吉建芳的天空(原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2

我和作家蒋子龙的一面之缘

$
0
0



我和作家蒋子龙的一面之缘

 

 /吉建芳

 

我经常会听一些著名作家的讲座,每每全神贯注认真聆听,只为在阅读之外能面对面接受文学前辈和文坛大咖们的教诲,以期自己在文学的道路上尽量少走一些弯路。

 

一个周六的上午,我从京城西南角一路舟车劳顿辗转到达位于北四环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听取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作协主席蒋子龙先生的讲座,并对他进行采访。

 

讲座的前一天正巧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虽然在许多纪念性节日中,这个与图书有关的日子并不显得有多么张扬和引人注目,可是,对于喜欢阅读的人们来说,那些天心里满满的全是开心和欢喜。

 

为了按时开始当天的讲座,蒋子龙早上7点就从天津出发了。巧的是,他出发之时,我也正从京城一隅出门。

 

偌大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报告厅,并不是每次讲座都座无虚席,许多时候,入座率不足三分之二。在一个瞬息万变、越来越多元的社会,文学日渐式微。然而,那天的报告厅却被众多文学热爱者挤得满满当当,许多人是闻讯后专程从外地赶来的,一些没有座位的人甚至不得不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站着听讲座。现场的听众以中老年者居多,这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蒋子龙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体。

 

蒋子龙的讲座如同他笔下众多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一样真实、质朴,却又让人回味,发人深省。他说:“人心如果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他说:“现今社会,出书的远比读书的多,一方面是全民写作,一方面是没有精品文学。”他说:“目前的网络文学作者,甚至是我国近十年的总和。就文学而言,有时弯路就是近路,有时苦就是甜,有时经历就是财富,有时差异就是优势……”

 

当天的蒋子龙穿一件蓝白色条纹相间的棉质衬衫,外套一件卡其色夹克(如图)。讲到动情处,他脱掉外套随手搭在座椅上。讲座结束后是读者提问时间,听众们踊跃提问。这也是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听讲座时少见的,场面一度差点失控。

 

签名、合影等环节都结束后,我们陪蒋子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附近的一家餐馆吃了顿简单的午餐。就餐期间,伴随着碗筷的碰撞声,对他作了采访,并征得他的同意拍摄了多张照片。

 

回顾蒋子龙的文学生涯,他的作品如《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收审记》等,几乎每部都会引起社会上的争论与波动。在2018年12月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一百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作家只有两位,一位是路遥,另一位就是蒋子龙。蒋子龙作为“改革文学”的创始者和代表性作家,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刊于《名人传记》“图说”栏目2020年第6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