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窗寒对遥天暮
/吉建芳
援藏时,南增毅的岗位是国网西藏电力总经理工作部秘书。秘书是个苦差事,加班写材料是常事。在西藏公司叫小乔的秘书眼中,南增毅特能写。“一个财务工作会的材料,南哥竟然能写几十页……”
在西藏一年半的时间里,南增毅先后完成各类文字材料60余项,近30万字。凭着这股子干劲儿,借调身份的南增毅获得了殊荣:他被推选为西藏公司2010年度优秀员工、国家电网公司2009~2010年度援藏帮扶先进工作者。
南增毅这股子干劲儿从他刚踏上西藏土地就开始了。从咸阳到成都,再从成都到拉萨,短短几天时间,南增毅就从陕西咸阳公司的一名员工迅速成了西藏公司的人。没有任何过渡,身份转换的速度之快让他都有些措手不及。很快,铺天盖地的工作就迎面扑来。他来不及多想,就把自己融入了火热的西藏电力建设之中。
用南增毅的话说,他是一到西藏公司就“直接开火”!
当时的西藏公司总经部副主任是山东公司援藏干部康耕强,他把国网山东电力良好的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也带到了西藏,这让与他共事的南增毅倍感受益匪浅。
南增毅有失眠的老毛病,到西藏后情况更糟,常常整晚合不上眼。实在睡不着时,他就爬起来写日记。那段时间,他写了满满两本日记。
多数时候,南增毅都在办公室,但脑子里却装着整个西藏电网。西藏公司跟内地其他电网企业最大的不同是除了电网以外,还有许多火电厂和水电站。加之当时西藏电力体制改革没多久,工作千头万绪,关系错综复杂,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理出个头绪来,谈何容易。于是南增毅整理素材像是疯魔了一般,只要一有空,就把各种素材往一起整理。
和南增毅在同一间办公室的小乔酷爱阅读,他在办公室里放了很多书。一年半的时间,小乔的书快被南增毅看了个遍。那些堆积如山的书,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南增毅的思乡之苦。
虽然忙工作时南增毅顾不上想家,但只要有闲暇功夫,他会忍不住思念家乡、思念父母、思念妻小。离家时,女儿在幼儿园上中班。回去时,女儿小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这期间的每一天,她到底经过了哪些事?怎样一天天长高的……他感慨自己全都无缘见到。
刚到西藏时,他主要靠电话和家人沟通,后来有时也视频聊天。起初只要一听到女儿叫“爸爸”,南增毅就禁不住流下眼泪。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慢慢习惯了,就不哭了。本就沉默的他,变得更加隐忍而克制。
陕西有双语幼儿园,南增毅发现西藏竟然也有双语幼儿园。他觉得西藏这样偏远的地方竟也很开放、很现代,了解后才得知,所谓的“双语”其实是汉语和藏语,并不是内地的汉语和英语。
南增毅还结识了西藏公司几个陕西老乡和几位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的同乡。时任自治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王明星就是老陕,字写得特好,还给南增毅题过一幅字“高山流水、藏地情深”。南增毅一直珍藏在家中。
援藏工作在2010年12月结束,11月前后的一段时间,南增毅总是觉得心慌意乱,也不清楚到底是哪儿出了岔子。打电话给哥哥,哥哥说家里父母姊妹都好着呢,媳妇更是只说“平安无事”。他异常的情绪和举动甚至被其他援藏干部都看了出来。
都说亲人之间有心灵感应,这话着实不假。回到家后他才知道,就在他感到心慌的那段日子,父亲做了个大手术。家人为了不影响他,刻意隐瞒了实情。
回首往事,南增毅说,他不记得从什么地方看到,世界上必须要去的九个地方之一就是西藏。很庆幸自己曾在那里待过、战斗过,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
南增毅不是个健谈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有人一提起西藏,他立刻就滔滔不绝,这是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一个变化。
去过西藏,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自豪。女儿在暑假时曾跟妈妈去过一次,如今她会骄傲地说,她是全班唯一去过西藏的人。
回内地后,南增毅专门买了几张西藏歌曲的碟。开车时汽车一发动先把音响打开,高亢嘹亮的藏族歌曲立刻就把他带回那片热土——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雄伟的布达拉宫、一张张有着高原红的脸庞。
南增毅还意外发现,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陕西西安的后面恰好就是西藏拉萨。不管这是不是天意,他的人生,都因西藏而从此发生了改变。
(刊于《亮报》2019年7月31日副刊,发表时题目改为《藏地情深》)
